集装箱短缺、海运运费飙升,车企滚装船作用显现
发布时间 : 2025-06-02 17:48:58全球海运业的浪潮变得越来越猛烈了。集装箱短缺和运费飙升,这不仅仅是个小范围的问题,而是已经影响到了国际贸易的每一个角落。从中国到全球各大海港,这场混乱似乎是突然爆发的,但其实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车企们急需应对,一些大厂已经开始动作,比如比亚迪,他们不再依赖传统的集装箱运输方式,而是自行投资建造滚装船。这一切,都在2024年的航运市场上演了一场戏剧性的变革。
事件经过
2023年初,春节过后,海运市场就开始有了波动的苗头。原本以为只是节后的正常调整,没想到这仅仅是风暴前的宁静。到了4月和5月,随着地缘政治的紧张和红海地区的危机,海运费用突然之间就像被点燃的火箭,一飞冲天。
全球最大的货运和运费分析平台Xeneta的资深分析师Emily Stausbøll提到,长期和短期合同之间的价差正在扩大。这意味着,如果企业只能以高价获取短期运输服务,那么他们面临的风险会更大。而这种情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到了2023年中旬,从东亚到美国的运费已经是天价。一些主要的航运公司甚至开始拒接空集装箱,以便更快速地转运满载的货物。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高运费的市场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DHL公司的海运业务负责人戈茨·阿尔布兰德透露,集装箱的短缺并非偶然。他们在中国重庆的港口就亲眼目睹了40英尺集装箱的紧缺。这种情况下,即便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公司,也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而这种需求的增长不仅仅是因为传统的贸易需要。随着中国出口的增加,返回的空箱变少,许多出口枢纽的集装箱都难以获得。Freightos的研究主任朱达·莱文指出,供不应求的局面直接推高了运费。

运费的暴涨并非全由市场因素决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康树春会长透露,30%的价格上涨是由地缘政治问题引起的,但有高达70%是船公司人为炒作的结果。这种人为的炒作不仅提高了价格,也使得整个国际贸易秩序受到了影响。
康树春还提到,海运费的高涨将严重破坏国际贸易和海运秩序,最终可能导致国际航运市场的混乱和国际贸易运输的信心丧失。而且,增加的海运成本还会抑制国际贸易,使得出口减弱、进口成本增加,终端产品价格不得不上涨。
他预计,到了2023年8月,运费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他同时也警告,到2025年,国际海运市场可能会更加惨淡。
另一方面,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和上汽集团已经开始采取行动。随着美国制定的301关税税率的变动,许多汽车急于在新政生效前运抵美国,这也是造成运力紧张的一个原因。而比亚迪等大厂则是开始自己下水造船,不再依赖船东公司的集装箱船。

到了2024年1月,比亚迪的“开拓者1号”滚装船就从山东的烟台港出发,装载着大批新能源汽车。这标志着中国车企在自我解决运力问题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中国企业已经订购了47艘汽车运输船,占全球订单的四分之一。这些车企,包括了上汽、奇瑞和比亚迪等,都在积极扩充自己的海运能力。至此,中国已经拥有33艘汽车运输船,成为世界第八大汽车运输国,仅次于运输船数量庞大的日本、挪威和韩国。
看到比亚迪和上汽这样的大厂自己动手造船,让人刮目相看。刚才说到他们不再依赖船东的集装箱船,而是自己解决运力问题,这不仅是对国际海运市场波动的应对,更是一种前瞻性的战略布局。接下来,咱们看看网友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吧。
张三:

“这才叫做自力更生嘛!比亚迪这招太聪明了,直接避开了高昂的运费和不稳定的外部因素。支持国货,希望更多中国企业能走这条路。”
李四:
“海运费疯了,以前从来没想过会有这么一天。汽车企业现在开始自建船队,说明真的是被逼无奈了。不过,这种自主的策略长远看是好事。”
王五:
“现在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供不应求导致的市场混乱。比亚迪这种自建船队的做法或许能给其他行业提个醒,也许我们应该更多考虑自给自足的战略。”
赵六:
“从集装箱短缺到海运费飙升,这一系列问题确实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比亚迪自己建船,不仅解决了运力问题,还可能在未来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钱七:
“我有点担心这种突然增加的自制船只会不会导致未来的过剩问题。不过现阶段看,比亚迪的决定无疑是对的,能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保持供应链的稳定真不容易。”
孙八:
“作为一个经常关注国际贸易的人,我觉得这种变化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中逐渐增强的自主权和话语权。这是向全球展示我们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机会。”
通过这些热评可以看出,大部分网友对比亚迪和其他车企自建船队的做法持支持态度,认为这是对当前国际航运市场不稳定性的一种积极应对。也有网友提出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的关切和思考。这些评论反映出公众对于当前国际海运状况的关注度以及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期待。